各种【一元化思维】的谬误——从“星座理论”到“标准答案幻想”[1]-一元化评价

★“一元化评价”的谬误

  “一元化评价”指的是:企图用某种过于简单的描述来评价某个过于复杂的对象。

◇“智商”的谬误

  “智商”(洋文叫 IQ)这个词儿,好多人都听说过,俺就不解释了。关于“智商测试”,有很多种方法。此处不想具体评价某种测试方法是否科学。俺想说的是,“智商”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谬误
  人的智力构成,包括很多种维度(比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创造能力……)。对这些不同的能力,相互之间是无法进行【量化换算】的。换句话说,你不可能把“观察能力”通过某种算法折算成“记忆能力”,反之亦然。另外,上述这几个能力只是“大类”,下面还分“小类”。比如“观察能力”还有“视觉”和“听觉”之分。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客观全面地表示某个人的智力水平,至少要通过一个“矩阵”,才能把相关的信息完全表达出来(如果你不晓得啥是“矩阵”,自己去查维基百科)。
  但是在“智商”这个概念中,企图用【单个】的数字(也就是“标量”)来全面地表示某个人的智力水平。其造成的结果就是“无意义”。也就是说,“智商测试”得到的这个数字【不能】表达出啥有用信息。所以是“无意义”的。
  比方说,两个人的智商测试结果都是120,你能说这两个人的智力水平相似吗?【不能】
  比方说,某人的智商测试结果是100,你能说这个人的智力跟普通大众相似吗?【不能】(有可能此人的某些指标非常非常高,而另一些指标非常非常低,因此导致最终测试结果是100,但这样的话,此人显然跟普通人完全不同)

◇“脸谱化/标签化”的谬误

  所谓的“脸谱化”就是说,你对某个事物的认知,被某个特定的符号所取代。一提到该事物,你脑海中就【只会】出现该符号。
  举例:
  比如说“抗日神剧”热播的时候,很多50后60后的中老年人,整天看着这些“抗日神剧”,其中一些人对“日本人”的认知就会变成“脸谱化”。一提到日本人,他们脑海中就只有“抗战中的日本鬼子”这个印象。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印象。
  “脸谱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列位看官不妨自己琢磨一下。

◇“评价成功人士”的谬误

  咱们c^ou^ntr^y的拜G^OL^D主义盛行,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人都以“身家的多寡”(当然也不只指财富,也有其他维度,比如是不是体制内工作的公务员,是不是大公司高管或者垄断国企领导等等)来评判某个人是否属于“成功人士”(这同样是一种“单一化评价”的谬误)。然后那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影响下,自然也被塑造成“拜G^OL^D主义者”。如此就陷入某种恶性循环
  其实对“成功”的评价,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标准。(比如说,你能够把自己感兴趣又有能力的事情做到极致而不追求多个方面的平平无奇,这也是一种成功)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独特的】“成功标准”,然后为之奋斗。如果你老是以“别人的评判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你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说到这里,顺便引用乔布斯的一句名言: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重复别人的生活!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