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通讯的【系统性】扫盲——从“基本概念”到“OSI 模型”[3]OSI模型

★OSI 概述

◇OSI 的历史

“OSI”的全称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先说说它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国际电信联盟”(ITU)想对各国的电信系统(电话/电报)建立标准化的规格;与此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想要建立某种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公司制造的大型主机可以相互联网。
  后来,这两个国际组织意识到:“电信系统互联”与“电脑主机互联”的性质差不多。于是 ISO 与 ITU 就决定合作,两家一起干。这2个组织的2套班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搞,搞来搞去,搞了很多年,一直到1984年才终于正式发布 OSI 标准。

◇OSI 标准的两个组成部分

  严格来讲,OSI 包括两大部分——
其一,抽象的概念模型,也就是前面提到的【OSI model】;
其二,针对这个概念模型的具体实现(具体的通讯协议),洋文叫做【OSI protocols】。

  (前面说了)OSI 是由 ISO & ITU 联手搞出来滴。这两个国际组织里面的人,要么是来自各国的电信部门,要么是来自各国的高校学者。总而言之,既有严重的官僚风气,又有明显的学究风气。(正是因为这两种风气叠加,所以搞了很多年,才搞出 OSI)
  OSI 的协议实现(OSI protocols),不客气地说,就是一堆垃圾——据说把 OSI protocols 所有的协议文档,全部打印成 A4 纸,摞起来得有一米多高!是不是很吓人?协议搞得如此复杂,严重违背了 IT 设计领域的 KISS 原则
  由于 OSI protocols 实在太复杂,后来基本没人用。但 OSI model 反而广为流传,并且成为“网络分层模型”中名气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一个。
  因此,本文后续章节中,凡是提到 OSI,指的是【OSI model】。

◇OSI 模型的7层

OSI 模型总共分7层,示意图参见如下表格:

考虑到本文是针对一般性读者的【扫盲教程】,俺重点聊第1~4层。搞明白这几个层次之后,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网络的很多概念,也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很多信息安全的概念。
  网上已经有很多关于 OSI 的文章,可惜大部分写得粗糙——很多文章只是在照抄定义。

要想更好地理解 OSI 模型,你得搞明白:为啥需要引入某某层?(请注意:这是一个 WHY 型的问题)
  接下来在讨论 OSI 的每个层次时,俺都会专门写一个小节,谈该层次的【必要性】。搞明白【必要性】,你就知道为啥要引入这个层次。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